一顿普通的食堂午餐,却成了千万流量狂欢的祭品。
近日,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韦东奕在食堂就餐时遭遇了令人窒息的一幕:多人围堵拍摄,轮流坐到其身旁拍照合影,甚至有人边拍边现场解说。视频中,韦东奕全程低头专注吃饭,对周遭的镜头置若罔闻,而一句清晰的“拍到了吗?”的询问声,却让屏幕前的网友直呼“连一顿饭都不让人吃消停”。
这波骚扰浪潮的源头,竟是韦东奕本月初一段仅4秒的自我介绍视频。这条毫无修饰的内容让他的社交账号一天暴涨600万粉丝,总粉丝量迅速突破千万大关。当纯粹的学术关注异化为流量狂欢,人民日报发出严厉批评:“令人窒息的围观当休矣!”
01 触目惊心的围堵现场,网信办雷霆出击
2025年6月中旬,北京大学食堂上演了荒诞一幕。韦东奕刚端起餐盘,就被举着手机的人群包围。有人直接贴脸拍摄,有人轮流坐在他旁边合影,还有人实时直播:“老铁们看,这就是传说中的韦神!”
现场视频中,韦东奕始终沉默进食,对镜头毫无反应。这种冷漠恰恰印证了他此前的表态——因不堪舆论干扰,他拒绝再做任何回应。当记者询问是否受舆情影响时,他明确给出了肯定答复。
北京市网信办反应迅速,于6月21日公布整治结果:清理盯拍蹭热信息4699条,关停违规直播间32个,对740个恶意拍摄账号采取禁言、限制营利或关闭处置。此前,平台已清理假冒“韦东奕”账号超5000个,斩断了假冒者吸粉引流的黑手。
02 流量逻辑下的学术尊严危机
韦东奕的困境,折射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。人们推崇他破解世界级数学难题的才华,却更热衷于消费他“矿泉水配馒头”的朴素形象。当真正的数学贡献被忽略,围观者追逐的不过是一个被神化的符号。
“在拍摄者眼中,韦东奕成了被物化的‘学霸’符号、蹭上就能收割流量的‘网红’。”人民日报一针见血地指出,这种行为本质是 “流量至上”的利益追逐。有的以错误方式表达敬仰,有的则纯粹为了吸粉引流、恶意营销牟利。
更值得深思的是学术领域的性别与形象偏见。与韦东奕同级别的女数学家王虹,因破解“三维挂谷猜想”推动5G技术发展,却因不符合“扫地僧”叙事而备受冷遇。当流量只追逐特定类型的学者,学术尊严已被悄然标价。
03 越界拍摄背后的法律红线
那些怼到韦东奕面前的手机镜头,不仅突破了道德底线,更踩踏了法律红线。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019条,未经肖像权人同意,任何人不得制作、使用、公开其肖像。治安管理处罚法同样对网络暴力形成震慑。
此类骚扰早有先例。跳水冠军全红婵夺冠后,其老家被网红围堵导致家人出行困难;一名大学教授因纠正青年演员的文学常识错误,竟遭粉丝网暴。当“崇拜”成为侵扰的借口,社会公德已被流量绑架。
网信办此次行动传递出明确信号:自媒体不是法外之地。但根治乱象还需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,推动网信、公安、教育等部门联合执法常态化。唯有线上线下一体打击,才能铲除无底线博流量的土壤。
04 被流量淹没的学术之光
讽刺的是,就在韦东奕被围堵的同一周,他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《流动转捩机理的数学研究》被提名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。这项关乎流体力学的基础研究,可能推动航空航天领域突破,却敌不过一条“韦神吃馒头”的偷拍视频。
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负责人无奈透露:“韦东奕的课堂常被游客占据,真正想听课的学生反而无处可坐。”当学术殿堂沦为网红打卡地,基础研究的火苗正在被围观者的阴影笼罩。
更令人忧心的是韦东奕的身心状态。尽管校方表示“身体状况还好”,但拒绝透露详情。他的家属曾尝试运营社交账号传播数学知识,结果招致更严重的干扰。这种恶性循环,正在耗尽学者的创造力。
05 守护学术静土的破局之道
短期来看,北京大学亟需升级校内管理。借鉴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的学术隔离机制,在校内设立拍摄禁区、限制外部人员进入食堂等场所迫在眉睫。
长期则需重构社会价值坐标:
平台责任:建立“学术保护机制”,对科研工作者账号设置隐私保护,对越界拍摄内容自动降权。将算法导向从“流量至上”转向“正能量才是大流量”。公众教育:90%以上网友支持处置行动,表明社会共识正在形成。媒体应停止渲染“天才反差萌”,转而解读其研究价值——如王虹的挂谷猜想对5G技术的推动。制度创新:探索“学术经纪人”制度,由专业团队过滤非必要公共事务,让学者回归实验室。同时给予科研人员充裕时间、清净空间,政府多服务、高校多帮助,全社会共同营造安心静心暖心的创新氛围。
数学家王虹赴法任职前曾留下箴言:“数学的真谛在探索未知,而非制造对立。”2如今北大校园里,那些举着手机围堵韦东奕的人群渐渐散去,但740个被处置的账号背后,仍有无数的镜头在黑暗中窥伺。
在清华大学,一位老教授默默将“禁止拍摄”的提示牌立在办公室门口;复旦大学的青年学者开始集体使用防偷拍检测仪。当学术尊严需要靠物理屏障守护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几位天才的宁静,更是整个民族对知识最本真的敬畏。
#图文打卡计划#
广源优配-配资门户资讯-配资论坛-配资炒股平台首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